在中医外科学中,通过察看患处的颜色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是一种关键的诊断办法。不一样的颜色总是反映了不一样的病理状况或病因,下面是一些基本的指导原则:
1. 红色:一般表示热证。假如患处呈现鲜红色或者暗红,可能是由于体内有湿热、火毒等致使的炎症反应。比如,丹毒、痈肿初期常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
2. 黑色或紫色:多见于血瘀。当血液循环受阻时,血液中的氧气降低,致使组织颜色变深,出现黑紫样的改变。如疮疡久不愈合形成的老烂肉或者慢性溃疡底部可见暗紫色分泌物。
3. 白色:可能提示气虚、寒湿凝滞等问题。皮肤苍白可能是气血两亏的表现;而白色脓点则容易见到于一些皮肤病损中,譬如白秃疮、乳头状瘤等。
4. 黄色:总是与湿热有关。患处出现黄色分泌物或结痂,说明体内有湿邪内蕴,如黄水疮、湿疹等。
5. 青蓝色:提示寒凝血瘀或者疼痛。青紫斑块容易见到于跌打损伤后引起的皮下出血;而青色则可见于某些急性病症初期,譬如痄腮(时尚性腮腺炎)早期可有耳前区皮肤轻度青蓝变化。
应该注意的是,在实质临床应用中,颜色的变化还需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剖析,如肿块的硬度、温度、疼痛程度等,并参考病人的全身情况来进行全方位评估。除此之外,伴随病情的进步,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也会表现出不一样的颜色特点。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应灵活运用这类常识,以达到准确判断的目的。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