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中医药网

针灸治疗小儿哮喘主要选取什么穴位?

来源:www.myzxrh.com 2025-08-22

在中医儿科学中,针灸是治疗小儿哮喘的一种常用办法。选择适合的穴位对于提升疗效至关要紧。一般情况下,治疗小儿哮喘时会使用以下几个主要穴位:
1. 肺俞穴(Fei Yu):坐落于后背,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地方。此穴能调理肺气,是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要紧穴位。
2. 大椎穴(Da Zui):处于后颈部,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大椎穴具备疏风解表、清热止咳的效果,在哮喘发作期尤为适用。
3. 风门穴(Feng Men):坐落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位能够帮助驱散外邪,平喘定惊。
4. 天突穴(Tian Tu):在颈前正中线上,当胸骨上窝中央。天突穴可以宽胸理气、降逆止咳,适用于所有种类的哮喘病人。
5. 足三里穴(Zu San Li):坐落于小腿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足三里穴可以健脾益肺,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改变小儿体质有好成效。
6. 定喘穴(Ding Chuan):此为经验效穴,具体地方在后背脊柱两侧旁开0.5寸左右,平第七颈椎棘突水平线。定喘穴专门用于缓解哮喘症状。

以上穴位组合用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成效,但具体操作时还需依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及体质特征进行个性化调整,并由专业医师指导推行。

相关文章推荐

08

22

针灸怎么样帮助控制痫病发作?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治疗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肯定的应用。其用途机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达成对癫痫发作的控制:1.调节脑电活动:研究表明,针刺特定穴位可影响大脑皮层及下丘脑、边缘系统等功能区的电生理特质,能够帮助抑制异常放电现

08

22

胆红素代谢异常在肝病中表现为什么种实验室指标

胆红素代谢异常在肝病中的实验室指标主要表现为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水平的改变。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总胆红素升高:这是最容易见到的表现,无论是肝细胞损伤还是胆汁排泄障碍都会致使总胆红素水

08

22

烧伤后容易见到并发症有什么?

烧伤后的容易见到并发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感染:这是烧伤病人最容易见到的并发症之一。因为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细菌、真菌等容易侵入体内,致使局部或全身感染。2.休克:大面积烧伤可引起体液很多丢失,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辨别和准时补充

08

22

烧伤分几度?各度有什么特点?

烧伤依据损伤的程度可以分为三度,具体如下:一度烧伤(表皮烧伤):主要影响皮肤的最外层,表现为红斑、轻微肿胀和疼痛。一般没水泡形成,愈合时间大约为3到5天,不留疤痕。二度烧伤(真皮浅层烧伤):损伤达到皮肤的第二层即真皮的上部,症状包含剧烈疼痛

08

22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分型?

缓慢性心律失常在中医学中是“心悸”、“怔忡”等范畴,其病机多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阴阳失调有关。依据临床表现和病因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的中医辨证分型:1.心气不足:表现为心悸不宁,动则加剧,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2

08

22

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药有什么?

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药学中有多种药物可以使用。这种疾病在中医学里可能归是“心悸”、“怔忡”等范畴,治疗办法主要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药:1.丹参:具备活血化瘀、安神有哪些用途,对于因心血瘀阻引起的心律失常有肯定疗效

08

22

缓慢性心律失常容易见到缘由有什么?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频率低于正常范围,一般指每分钟心跳次数少于60次。在中医学中,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可涉及多个方面:1.心气不足:中医觉得心主血脉,心气是推进血液循环的动力之一。若心气虚弱,则心脏搏动无力,致使心动过

08

21

怎么样辨识产后血晕症状?

产后血晕是产科急症之一,主要发生在分娩后,产妇忽然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昏迷不醒的状况。依据中医理论,产后血晕多因产时失血过多,气随血脱或瘀血内阻所致。辨识产后血晕的症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症状:产妇在分娩后短期内(一般为2小时内)

08

21

病人主诉耳鸣,问诊应关注那几个方面?

在面对主诉为耳鸣的病人时,问诊需要全方位细致,以帮助确定病因并拟定适当的治疗策略。以下是几个关键的问诊方向:1.耳鸣的具体表现:知道病人的耳鸣是持续性的还是间歇性的,是不是有特定触发原因或缓解原因,与耳鸣的声音特征(如嗡嗡声、响铃声等)。

08

21

治疗产后血晕常用什么办法?

产后血晕是产科容易见到的急症之一,主要表现为产妇分娩后忽然出现头晕、眼花、面色苍白、甚至昏厥等症状。依据中医理论,产后血晕多因产时失血过多致使气血两虚,或瘀血内阻所致。治疗上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具体办法如下:1.补气养血:对于因气血两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