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胀在中医学里是一种容易见到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腹部膨胀、腹水积聚等症状。其病因多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如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均可致使气滞血瘀、湿阻痰凝,进而进步为鼓胀。治疗时需依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1. 辨证分型:第一需要明确病人的病因病机,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种类:
- 气滞血瘀型:表现为腹部胀满疼痛,痛处固定不移,舌质暗或有瘀斑。
- 肝郁脾虚型:病人情绪抑郁,食欲衰退,腹胀便溏,舌淡苔白。
- 痰湿内阻型:容易见到于体胖之人,腹部膨隆,肢体困重,口黏腻多痰,舌苔厚腻。
- 阳虚水泛型:面色苍白无华,四肢不温,小便不利或夜尿频数,舌淡胖大边有齿痕。
2. 治疗原则:
- 对于气滞血瘀者,应行气活血、化瘀消胀;可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 肝郁脾虚的病人,则需疏肝健脾,可用逍遥丸等方剂。
- 痰湿内阻型宜健脾利湿、化痰导滞,可以考虑用二陈汤合平胃散。
- 阳虚水泛者应温补阳气、利水消肿,真武汤或实脾饮是较好的选择。
3. 具体用药:在上述治疗原则指导下,结合病人具体状况调整药物剂量和组合。同时注意察看病情变化,准时调整治疗策略。
4. 生活调护:除去内服中药外,还应注意生活起居的调理,如维持心情舒畅、合理膳食、防止过度劳累等。
总之,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是治疗鼓胀的重点。每位病人的具体状况不同,因此在实质操作中需要灵活运用上述原则,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和处置。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