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阴虚发热是指因为体内阴液不足致使的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低热不退、五心烦热(即两手心、两足心与胸心处感觉烦热)、夜间加重、口干咽燥、舌红少津或无苔、脉细数等。治疗上应遵循滋阴清热的原则,具体辨证施治如下:
1. 阴虚火旺:若病人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心悸失眠、头晕耳鸣等症状,则是阴虚火旺型。此时可使用知柏地黄丸加减,该方具备非常不错的滋阴降火成效。
2. 肺肾两虚:假如病人出现干咳少痰、声音嘶哑、腰膝酸软等肺肾同病的表现,则为肺肾两虚所致的发热。治疗时应兼顾补益肺肾之气和滋养真阴,可用百合固金汤加减。
3. 心脾两虚:对于心悸怔忡、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的心脾两虚型病人来讲,需要健脾养心以达到滋阴清热的目的。可以考虑用归脾汤或八珍汤等方剂进行调理。
4. 肝肾阴虚:当出现胁肋隐痛、视力模糊、情绪抑郁等症状时,则可能是肝肾阴虚所致的发热。此时应选择具备疏肝解郁用途同时又能滋补肝肾的药物,如一贯煎加减。
在实质临床应用中,大夫需要依据病人的具体状况灵活调整用药,并结合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综合治疗。除此之外,指导病人改变生活方法也非常重要,譬如维持好的作息规律、防止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等,以促进身体恢复健康状况。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