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帝内经》这部国内现存较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对学习中医学的办法,曾作了精辟的讲解。此即《素问。著至教论》中所谓之诵、解、别、明、彰。《太素》卷十六脉论注称其为习医之道。大家觉得这五个方面可以作为学习中医学所需要学会的主要办法与需要。
(一)诵
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使学员对所学习的内容有肯定广泛和扼要的认知,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二是背诵,即对学习内容中的重点或重点需要熟读牢记。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对于学习中医学熟读经典、背诵原文警句的确十分必要,应把背诵当作是打好基本功的要紧办法之一,切勿偏废。《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很难奏效。可见背诵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是为了准确地临床辩证。总之背诵的目的是要实用。假如药物的性能效果、方剂的组成配伍、经络的分布循行走向等等不可以熟读牢记,那还能学好中医吗?当然强调背诵但要有选择有重点。前人撰写的很多歌赋、口诀等正为此提供了便利。其次更要紧的是必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同时在背诵中又能进一步加深了解,即所谓诵而能解也。附带说一下很多著名的中医专家学者,在背诵记忆上都颇具功底,比如我院的吴考教授虽已年近九旬,但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主要内容到今天仍能背诵,让人惊叹!亦足见吴老早年在背诵方面的功底之深。
(二)解
晓悟、理解之谓。学习中医学,需要深入理解每一门课程的中心内容,对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本定义要弄懂弄通。由于中医理论的形成,大多是从直观和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中上升为理论的,并多以取象比类的办法作为架购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方法。因此中医理论的不少定义较为抽象,且其文辞多古奥、义理颇精深,所以学习时对有关内容的基本定义应深刻理解,方能解其精微、洞悉其要,并对其之难题、疑点作出剖析与讲解。
为了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除去需要对教程要勤读、勤写、勤思、善思而外,还应从自学是以学生单方面活动为主的特征出发,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掌握用工具书和阅读参考书本与资料,比如《辞源》、《康熙字典》、《简明中医辞典》及有关方面撰写的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借用于这类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对深入地领会学习内容和《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奠定学员的中医学根底大有助益。另一点是还可以通过社会助学如参加自学考试辅导班的学习,或求教于师友的指点及相互交流,这类都能够帮助学生对教程内容的深入理解与剖析辨别。
(三)别
即分开、不同之意。自学者在对教程的内容有了肯定的理解之后,可通过书写念书笔记、学习经验或阅读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办法,对其主要内容加以对比、剖析、综合、总结,从而使学生做到一方面既把握它们的共性,以利于对该章节中心内容和基本定义的总体认识和全方位理解;又能辨别剖析它们各自的个性,以利于抓住某一部分内容的特征。这可以用把握共性,全方位理解;剖析个性,抓住特征十六个字来概括。其次通过联系对比,归类辨别,就能达到不同异同,以强化记忆的目的。总之须分辨条理,方可不同主次学会要素,获得好的学习成效。正如《内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
(四)明医学教育网采集整理
即在诵、解、别的基础上,可以系统学会、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的精微,明确其义理,谓之明。自学成才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到他念书治学的经验时曾提出,念书要由厚到薄。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样厚,但,当大家对书的内容真的有了透彻的认知,抓住了全书的要素,学会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将来,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了解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大家觉得这由厚到薄的变化,正是贯串于从诵、解、别到明的全过程。而所谓明就正是吃透、消化了书本的内容,并加以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的结果和标志。
(五)彰医学教育网采集整理
《著至教论》所谓之明而能彰,是指学员可以通过诵、解、别而明了的医学理论,用于临床医疗实践,获得显著的成效,并再进一步有所阐发,此即谓之彰。大家都知道,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教会的:念书是学习,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要紧的学习。中医学既有系统完整的理论,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这主要体目前两个方面:第一如前文所述,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古人的医疗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中医学是打造在临床经验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学科,对它的若干较为抽象深奥的理论经,只有结合实质,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第二更要紧的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不只能有效地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和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在实践中又能更进一步丰富充实与进步中医学的理论。假如脱离实质,崇尚空谈,则既不可以解除患者的疾苦于临床,亦无助于中医理论的充实与进步。甚至形成或盲目崇拜,或暴力否定这两种错误的倾向。所以学习中医最忌纸上谈兵。正如前人所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有不少人是在职中医职员,这部分同志需要擅长借助自己已经具备了肯定的中医学常识,尤其是临床实践的优势,注意在用中学、学中用,使学用结合以获得更高效学习成效。而对于未曾涉足于临床的新手,即便在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亦需小心借助所有机会如随师抄方、临床见习等,使理论尽量多地与实践相结合,如此不只能够帮助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加大实质工作能力的训练。
综上所述,《素问著至教论》所讲解的习医之道的诵、解、别、明、彰五个方面,又是环环紧扣密切关联的。如清代医家张隐所说:由诵而解,解而别,别而明,明而彰,皆渐积曰进之功。它们的主要精神,概括言之即学习中医一方面要刻苦认真,弄懂弄通,由博反约;其次须理论联系实质。大家觉得这一学习技巧到今天仍是自学中医者所应当做到的。